小山貓踏盡天涯,款款山林曲。 | ![]() |
土壤生物多樣性,寂寂驚寰宇。 | ![]() |
鴛鴦湖湖泊代謝,海內存知己。 | ![]() |
一、充實台灣森林土壤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。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過去廿年間,透過和林試所、林務局羅東林管處、新竹林管處、台東林管處、東勢林管處、退輔會森保處、台大實驗林、中興大學實驗林等單位的合作和協助,深入太平山、棲蘭山、桶後溪、合歡山、溪頭、蓮華池等山地森林,以及苗栗、雲林、綠島、蘭嶼、馬祖等地的海岸林設置樣區,進行長期調查研究。我們的理念,是創新研究技術,並結合各研究機構和事務單位的資源,論述生態因子對於土壤有機質、微生物、礦物作用的影響。如此得以系統化解析各地森林土壤特性,確實掌握土壤在生態系的特性與機能。 其中包括:引進輻射核種偵測技術、核磁共振技術探討森林土壤中元素的循環和組成關係;引進分子生物技術比較不同森林土壤的微生物組成結構;引進格網技術探討湖泊生態,皆是跨領域、創新生態研究技術的研究內容。有助於提昇國內生物多樣性、生態保育的研究水準。再者,有關不同森林生態系土壤有機物的研究成效,則是攸關當今全球環境變遷,森林碳素吸存功能的重要研究議題。自然及農業生態系中人造放射性核種遷移模式的研究內容,有幸得到肯定。於2001年獲國科會暨原能會共同頒發「原子能科技學術合作研究計畫成果優良獎」,2017獲選行政院農委會頒發「106年度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」。2019年獲「中華土壤肥料學會學會獎」。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二、推動高山湖泊生態系的基礎研究。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長期負責中研院「鴛鴦湖長期生態工作站」的維護和管理工作,提供國內外學者進行生態調查使用,並主持高山湖泊生態的國際合作計畫。透過「國際湖泊觀測網」的技術平台,結合國家高速電腦中心的資料庫和運算,以格網技術監測湖泊代謝,將湖泊生態學研究觀測方法帶入新的紀元。有幸我國資訊和基礎科學的軟硬體建設日趨成熟,此項跨領域的研究工作,能夠和國際同步接軌。 利用此種利用高解析度數據的研究內容,得以密集並持續地監測湖泊水文的晝夜、季節性動態,能夠有效地解析颱風等重大氣象條件變動下的水文變化,及其對於湖泊生態系的影響。這些研究成果,在探討全球環境變遷和溫室效應的研究議題上具備重要價值。 這項國際湖泊生態的合作計畫,是美國本土以外的第一個建構的研究基地。鴛鴦湖工作站成功順利運轉,可算是建構「國際湖泊觀測網」的範例,意義格外重大。 受中華郵政公司邀請,協助規劃台灣高山湖泊郵票。分別於2014、2016、2018年發行第1輯、第2輯 、第3輯及「台灣高山湖泊郵票」郵票專冊。藉以讓國人和世界認識我國高山湖泊的美麗景觀,進而珍惜保護這些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。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本研究室近年來執行的國科會和科技部計劃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三、推動國際合作交流,提升台灣學術研究的國際能見度。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擔任國際「微生物與環境 (Microbes and Environments)」、「森林研究期刊(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) 」 期刊編輯委員、「國際環境科學委員會中華民國委員會」委員。協助推展國際學術研究事務,提升我國學術研究的國際能見度。 2004年4月和林試所合辦「國際土壤生物多樣性在生態系土壤生物地質化學的作用影響研討會」,2007年9月和台灣大學、金門林務所合辦「國際土壤生物多樣性研討會」,2006年10月和國家高速電腦中心合辦「第三屆國際湖泊觀測網研討會」,皆有效促成國內外學者交流和合作研究。其中,國際著名土壤生物學期刊 「Pedobiologia」特地為台北2004年的研討會發行專刊(Vol. 49, Issue 6, 2005 )。該期的封面,特地採用台灣太平山嘉羅湖土壤的化育作用作為背景故事,並將中研院的院徽登於封面,肯定台灣學界在該研究領域的成就和合作無間的表現。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四、指導研究生和博士後學者,從事森林養分和土壤的研究工作。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和臺大森林研究所、臺大農化研究所合作,共同指導多位研究生從事森林養分和土壤的研究工作。並訓練多位年輕博士後研究學者從事高山湖泊生態、森林土壤化育、土壤腐植化學、土壤礦物化學、土壤微生物族群等研究工作,傳承森林土壤研究的經驗。 其中,博士後研究學者簡士濠(現於任職於屏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),使用電子顯微鏡探針技術,釐清了太平山檜木林土壤薄膠層的化育機制。簡博士因為這項創新的優異研究成果,在2010年國際土壤學大會獲得年輕學者獎。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本研究室歷任博士後研究學者生涯發展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五、推廣土壤學和生態學科學普及。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除了科學基礎研究之外,將生態保育的概念、攝影美學融入文學作品。撰寫一系列有關生態保育、土壤科學的科普文章。曾分別以芒草和月見草生態為題材,獲2007年國科會科普獎、2009年馬祖文學獎(圖文小品類)。 並受邀於豐年社「鄉間小路」月刊以「草木思情」專欄、翰林出版社「自然科學天地」專欄、農業世界月刊「綠逸詩情」專欄寫作,闡述文化資產保護、自然生態保育的理念。 |
摘自拙作〈鬼針草—只願君心似我心〉。《鄉間小路》月刊 2009 (1), 84-89。
摘自拙作〈魚腥草──擬托良媒益自傷〉。《鄉間小路》月刊2009 (7), 69-76。